前一陣子跟一個擔任財務高階主管的朋友聊天的時候,她問我一個問題:
我的屬下整理了一份我也認為很完整的專案成本報表,提供給技術單位的主管參考,甚至還用很多不同的顏色來做標示,以方便他閱讀。為什麼技術單位主管弄了半天,要不就是不願意看,不然就是說他看不懂,一定要跑來找我們再跟他慢慢說一次。偏偏每次都跟我的屬下搞到兩個人火氣都上來,幾乎要吵起來呢?

我就問她:「妳的屬下是不是跟妳一樣都是性子比較急,講話速度比較快呢?還有,技術單位主管本身是學程式設計出身的嗎?」她回答:「沒錯啊!就是我說的那樣,只是我怎麼會這樣猜?」

我笑了笑,說道:「下次試著在第一頁,加上要點的整理,最好是可以用分點條列的方式,以及寫出關鍵數字計算的邏輯,我想,這樣他應該就會願意看,甚至看得懂了!」我朋友就非常的疑惑地看著我,但又覺得我講的好像也挺有道理,又再問了我為什麼會這樣建議?

答案其實很簡單,每個人的思考和表達模式都不完全一樣,而像上述的溝通障礙,就是起因於雙方的思考和表達模式很不一樣。
一般來說,我們可以把人的思考和表達模式分成三大類,分別是:圖像思考型、邏輯思考型和感覺思考型。那這三種類型的人有什麼樣的不同,又該怎麼區分呢?其實,只要從觀察一個人說話時的肢體、語調和眼球視覺焦點移動的位置,就可以分辨出來囉~

圖像思考型,又稱視覺型,這類型的人說話速度通常較快,語調也較高,因為講話時會有畫面不斷地在他眼前出現,上半身通常會有較多且較大的手勢,講話也常常會有跳躍思考的狀況。眼球視覺焦點會偏向在上方,甚至會有習慣性的抬頭說話或思考的狀況出現。

邏輯思考型,又稱聽覺型,這類型的人講話通常不急不徐、四平八穩,手勢不多,聽別人說話時會有側耳傾聽的動作出現。重視說話時的邏輯和關連性,給人一種理性分析的感覺,甚至有一些批判性。說話時重視順序,被人打斷時會容易需要從頭講起。眼球的視覺焦點通常在水平線移動。

感覺思考型,又稱觸覺型(感覺型),說話速度通常較慢,甚至說到一半會有停頓,伴隨著低頭思考或眼睛往下看的狀況。手勢也不多,就算有多在身體中線移動。除了低頭或眼球視覺焦點往下,有時候甚至會有閉眼睛的情況出現,這個時候記得有一點耐心給他思考的時間喔~

所以像我朋友的屬下和那位技術主管的互動,基本上就是一個圖像思考型的人和一個邏輯思考型的人對話的過程,圖像思考型的人利用顏色試圖把成本報表變成畫面來說明,所以他會覺得很完整也很清楚,但偏偏接收資訊的對象是靠著邏輯和關連性來吸收資訊的,顏色和畫面對他而言並無法提升他吸收的效果,只有依著邏輯歸納和增加關連性,才能夠有效幫助他吸收,加上管技術的人,本來就對成本沒什麼概念,所以......一連串的雞同鴨講就這麼出現了。其實,基本上雙方沒有一個人有錯,只是雙方的思考和表達模式有著顯著的不同罷了~

在日常生活或職場上,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,是不是也常常會出現這種說了半天卻是雞同鴨講、鴨子聽雷的狀況呢?不妨試著先瞭解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模式是屬於什麼類型,在無法有效溝通時,也觀察看看對方是不是跟你的類型不同呢?記得溝通過程中,除了對方要「願意聽」,讓對方「聽得懂」也是非常重要的喔~

IMG_0120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政忠 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