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昨天晚上去上楊慶亮老師的人文素養課時,老師談到了很代表孔子這個人的一段話:「里仁為美,居不處仁,焉得知?」。原來,孔子要表達的,並不是要提醒我們注意自己居住環境的選擇,單純地只是要我們跟有仁德的人住在附近,而是更積極地告訴我們,其實我們可以透過隨時保持自己與環境和其他人的諧和,進而從自己開始創造出一個充滿「仁」的環境。因為一旦改變了自己,週遭的環境也就會因此而改變。

而孔子在日常生活之中,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楊老師生動地描述了一段孔子每天去上班的過程。在孔子當年在魯國為官的時候,每天早上一定早起把自己梳理的整整齊齊、乾乾淨淨,換上一身合適上朝的衣服,坐上馬車前去上朝。然後在路上看到熟人,一定親切地問候;如果遇上了喪事,他一定會向喪家致哀;如果遇上了喜事,他一定會向對方熱情地祝賀;遇上了工人在路上施工,他一定下馬車,用步行的方式經過這些工人前面,避免讓對方覺得身份很卑微。到了朝廷門口,遇上同事們在說三道四聊八卦,他不發一言,表現出他彷彿口才遲鈍;但是到了上朝,他又能滔滔不絕地發表他對國政的看法和建言。而這一切的寫照,正是孔子所說的「克己復禮為仁」,面對不同的人事時地物,在當下表現出最合宜、也最諧和的言行舉止。

以下這段話據說是一位安葬於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誌銘。不論真實與否,值得我們了解其中的意涵:

我年少時,意氣風發,躊躇滿志,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,但當我年事漸長,閱歷增多,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,於是我縮小了範圍,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。

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。

接著我步入了中年,無奈之餘,我將試圖改變的物件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。但天不從人願,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。

當我垂垂老矣,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:我應該先改變自己,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。

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,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,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,誰知道呢?

所以,這些不都是呼應了這幾年引起一番熱潮的「吸引力法則」所說的內容,一切的結果,都是被我們自己吸引來的,透過自己的改變,甚至會改變了與我們互動的整個環境,甚至進而影響了千千萬萬人。

在過去學習「吸引力法則」的過程中,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就是「你所得到的,正是你所給出去的」,昨天我也在課程上用了這段話來回饋楊老師所教的內容。楊老師也同意了我的回饋,只是楊老師說,他更喜歡這麼說「所給出去的,正是所得到的」。昨天的我,只感受到一些境界上的差異,今天突然有感而發的是,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不正是這種境界最好的說明和註解了嗎?

原來,孔子早就在實踐吸引力法則了~

Confucius_Tang_Dynasty  

註:圖片來自於維基百科對「孔子」的說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政忠 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